当代年轻人翻开体检报告网上配资
心情比拆盲盒还要虔诚
报告上说有囊肿
一问一个不吱声
囊肿是个啥?是不是癌?
会不会变成癌呢?
同一个“胰腺囊肿”
A医生:情况不妙,建议尽快手术
B专家:不用手术,随访观察即可
展开剩余83%纳尼?
截然不同的治疗建议
让人不禁迷惘、困惑、纠结和无助
到底该听谁的?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胰腺囊性肿瘤15人诊疗团队成功入选浙江省“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站在新的起点,团队有了新目标: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胰腺囊性肿瘤在智能诊断、科学预防和精准手术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团队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胰腺囊性肿瘤鉴别诊断治疗的“浙一方案”,矢志打造“浙江方案”“中国方案”。
至少切掉6个脏器?NO!
只需每年随访观察的患者直呼:“太幸运!”
“看到你们有这个门诊,过来看一下。”
“终于找到‘组织’了。”因为体检时发现胰腺囊性占位,42岁的沈女士(化名)来到浙大一院胰腺囊性肿瘤专科门诊、胰腺囊性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此前, 不同的医生给出手术、随访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诊疗意见,这让她无所适从,只能不停看医生,不断做检查,想借此缓解内心的焦虑……
病灶位于胰腺颈部,大小约3.7cmX2.5cm,肿瘤标志物正常。
由于位置特殊,做外科手术需要切除身体的6个脏器,包括部分胃、胰头、十二指肠、胆总管、胆囊和一部分空肠,对身体损伤非常大,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较高。辗转多家医院,慕名打听到浙大一院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创新团队,这是她将近绝望时的最后一搏。
在胰腺囊性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经现场四位多学科专家综合评估和超声内镜下胰腺囊肿穿刺手术,沈女士的囊肿被确诊为寡囊型浆液性囊性肿瘤。
它恶变概率极低,且病灶大小也没有引起相关症状,年度随访观察即可。沈女士避免了一场要切掉6个脏器的大手术,直呼“太幸运”。
漏诊率和误诊率居高不下
它是世界性难题
胰腺囊性肿瘤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针对不同亚型的胰腺囊性肿瘤,其治疗决策可能截然不同。比如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恶变概率极低,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腹胀腹痛等症状,可以不手术,定期随访就好;如果是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通常需要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癌变了,再做辅助治疗,没癌变,术后定期随访;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针对不同亚型,要看其是否有高危因素,如有,手术,若没有,定期随访;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就是低度恶性肿瘤,有复发转移风险,需要手术切除,定期随访。
因此,如何准确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亚型,是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关键,对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团队和胰腺囊性肿瘤打了20多年交道。面对这个极度狡猾、隐匿性很强的“敌人”,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由肝胆胰外科牵头,召集了病理科、影像科、超声内镜团队等专家共同探讨,率全国之先开启了胰腺囊性肿瘤的多学科诊疗。
2022年5月,团队出版了 国内首部《胰腺囊性肿瘤典型病例诊治与解析》,精选了66例典型及疑难胰腺囊性肿瘤诊治病例,总结误诊漏诊经验教训,推动全国胰腺囊性肿瘤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4年7月,浙大一院胰腺囊性肿瘤多学科门诊正式开设。今年1月,又创新性开设了胰腺囊性肿瘤专科门诊,旨在为更多受胰腺囊性肿瘤困扰的患者进行初筛和明确诊断,建立专病随访团队,针对不同亚型患者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及标准化随访方案,并安排专员随访,未来将设立数据库,建立预测大模型,将筛查的关口进一步前移。
亚型鉴别准确率提升30%
早期癌变检出率提高25%
胰腺囊肿,最困扰患者的是担心囊肿癌变。什么时候癌变、如何随访监测?
团队利用新技术,基于多组学手段,通过囊液基因检测等手段帮助患者早期发现即将癌变或一定会癌变的胰腺囊性肿瘤从而进行有效干预。
目前,浙大一院年诊疗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超6000例,每年开展手术超过600例,年手术量居全国前列。胰腺囊性肿瘤多学科门诊开设以来,实现了亚型鉴别准确率提升30%,早期癌变检出率提高25%。
本文转载自都市快报
文章略有删减
来源:浙大一院网上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联合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